他認為沒有框框,生活會比較自在
小時候的陳樂融,常捧著大人書櫃裡的書,一個人津津有味地讀著。白日爸媽外出上班,陳樂融早已習慣獨處,那個年代都市的孩子沒有太多娛樂,缺少玩伴的他只有把全副精力花在創造上。
也許是看多了成人世界的故事,陳樂融表現出一副早熟世故的小大人樣。也因為從小吸取了文藝創作的養分,小學四年級就拿到國語日報每月徵文的第三名。那篇文章描寫父親的朋友,不僅為國為家,偶爾還會來和陳樂融下盤棋。「事實上,那完全是個虛構的人物,」陳樂融說,「長大後再看這篇文章,我很汗顏。過去的作文教育鼓勵大家寫得符合成人的標準,並不管是不是真實反映你的心聲和觀察。」
或許是過早領受了社會化,長大後的陳樂融反而愈形叛逆,不願意順從社會無謂的規範。「這是很詭異的倒裝式成長,」他說。
進了大學,求學路一向順遂的他遇到了極大的挫折。「我考上成大土木,一學期後,我明白我不可能靠土木工程維生了,」陳樂融說。從小成績優異的他,頓時對未來感到一片茫然。「我覺得我的人生需要來點色彩,如果這四年我必須應付過去,我有沒有別的出路?」
於是,陳樂融開始嘗試從社團摸索,他參加了十多個社團,包括國樂社、辯論社等等。在大學三年內拿了成大鳳凰樹文學獎新詩、散文、小說、評論、劇本五類九座獎,還曾改編王爾德的劇作,並在校內公演。課業外的成績斐然。
除此之外,陳樂融還擔任滔滔社的傳播組組長,辨了不少活動。包括去找當時在電影圖書館任職館長的徐立功,說服他把館藏資料首次南下到成大做國片影展,也曾邀請金鐘獎的導播來演講。「這些都是當時沒有人做過的。我想,當時我就展現做企畫的特質,」他說。儘管在文學獎中出類拔萃,也是社團中的風雲人物,陳樂融並未因此認定自己未來的方向。「我只覺得對傳播表演方向,我應該是有興趣也有專長的,」他說。
退伍後的第二天,陳樂融就順利進入天下雜誌工作,「爸媽相當驚訝,他們想不透,為什麼雜誌社用一個土木系畢業的?我說,因為我的專長不在土木,」陳樂融笑著說,「爸媽那時還要我去考一張土木技師職照以防萬一呢。」
進入天下兩個星期,陳樂融就被調任企畫。接下來,陳樂融當過出版社主管、唱片企畫,並以企畫主管身分寫歌詞發表,一九九二年以「瀟灑走一回」獲金鼎獎最佳作詞人獎,發表過近五百首國台語流行歌詞。往後參與飛碟電台創台、擔任廣播主持人、出過十九本書。每件事,陳樂融都做得有聲有色。
從惶惶然的少年到成功扮演不同角色,陳樂融並未以此自滿。「我覺得當一個『人』比較重要,」他說,「我做了很多不同的事,但我覺得『陳樂融』應該大於我做的每件事的總合。」
他認為,一個人的菁華、能量,不見得能反映在工作或家庭角色的表現上,人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可能性。「我不會被我的職業角色局限住,」陳樂融說,「叫我作家、主持人、編劇都可以,但這都只是瞎子摸象的一小塊,即使在我寫了十五萬字的自傳後,仍有許多未揭露的奧祕。你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?這並不是有名有利有才華就可以解釋的,所以有時候就算你不做什麼事,你也值得活。」
「我不贊同一些人認為自己若沒有做出成績,就是個失敗者的心態,」他說,「社會認為三十歲可能要達到某種職位才叫成功,幾歲該結婚、該有小孩等無形規範,約束了很多人。我的工作一直處在主流裡,但是我並不服膺這種社會制約。我相信,受到的制約愈少,自我生命的可能性愈大。」
到現在仍然不喜歡穿西裝打領帶的陳樂融,發現自己可以和社會取得一個平衡後,就不再為社會的期望做事。「我要保有我逸於物外的權利。我不一定要那麼社會化、那麼有為。少了這些框框,生活會自在許多,」他說。
留言列表